刘巨德
1946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宠薰琴教授、吴冠中教授,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天地之艺物之道
文/刘巨德
借看得见的“物”画看不见的“道”
中国画画什么?画“道”,画“天地之道”、“人性之情”,不是画“物”。用看得见的“物”为载体,画看不见的“道”。就像李政道先生所讲:“物为道之成,道为物之行,天地之艺,物之道。”为此中国画的“道”,不是一种法则,不是一种程式,也不是一般的知识,它是一种境界。它要求画家的心灵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天地融为一体,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倾听体悟天地自然生命之心声。所以,画中国画实际是一个悟道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
《鱼》 50x55cm 水墨设色纸本 1990年
了解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就不会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清。我们画人物也好,山水也好,或者画静物也好,不是在画“物”,重在品味生命之“象”,体验生命之“道”。,画“道”,不是描摹物象,这正是中国绘画的精神所在。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一点,能超越物象,画什么都可以。吴冠中先生打了一个比喻,如果艺术是一座大楼的话,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就是一扇扇窗户,里面是相通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争论不休。
《猫咪》水墨纸本 55×40cm 1994年
中国画所追求的“道”的境界,需要切身用生命去体验,不是别人经验的照搬,不是掌握了一种法则,掌握了一种程式,就解决问题了,中国画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是从画家内心里生长出来的,是人的心灵长期与大自然交融,最后开出的“花朵”。在艺术上,仅仅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自己必须重走一遍,只有自己体验出来的经验,才是创造性的经验。因为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笔、用墨有很多潜意识、下意识的东西,不是全部规划好的,很多东西是即兴的、潜意识的释放。但中国画这种下意识的东西,并不是说画家完全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而是画家心里很清楚,就像庖丁解牛,画家心中有“道”,体现到“技”上却是下意识的。这种境界可能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自己去体悟。这样学生不容易理解中国画的境界和精神,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就大大降低,这正是中国画教学的难点,这一点也导致了学中国画的成功率较低。我曾经听吴冠中先生谈到这个问题,吴先生说:“现在画中国画最好的,大多是‘演奏家’,少有‘作曲家’。”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应该既是好的“演奏家”,又是好的“作曲家”,必须全方位地、完整成长。
《家乡土》 水墨设色纸本 69.5×50cm 1990年
“风格是背影”
现在很多画家和少数理论家总是说,要尽快形成个人的风格,这样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误导,对学生影响很大。什么是风格?吴冠中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风格是背影。”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个画家生命的苈程了莸面百己的背影自己看不着;背影是天性,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正如老子所说的“顺情达性”,顺着你的情感,在一种无限自由的状态下,自然形成个人风格。像毕加索,他的画风变化很大,但不管他怎么变,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毕加索的画,因为他的作品是毕加索的背影。强调自我,强调个人风格,不能忘记中国画论中强调“忘我”、“超我”、“无我”,中国画的个性实际是“无我之我”的境界,这是中国画特别可贵的地方。
《骆驼草》 69x139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中国画是一种对生命之“道”的研究和表现。现在我们老强调西方的“个性的表现”,这种倾向对学生很容易产生误导。艺术是要个性的,但是真正的个性是建立在共性这一基础上的个性,比如中国画的“道”就是一种共性,如果我们对生命没有深刻的体悟,就无法理解“道”,所谓的个性也就没有意义。中国画里面的个性,是个体生命对整体生命“大道”的体验过程中映照出来的个体生命的特征,不是自我人为设计出来的“个性”,也不是“以我为中心”的个性。
《春雪》 设色纸本 139 × 69cm
目前美术创作中,强调“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艺术创作的发现成了“发泄”,这和中国画的精神有些相悖。中国画讲究“发现”,它是发现生命的奥秘,而不是“发泄”,也不是情感的简单宣泄。如果艺术创作成了“发泄”的话,有人开玩笑说,拍桌子、吵架就是行为艺术。
中国画并不是说知识达到了,智力达到了,技法达到了,就会创作出新的风格,关键是境界达到了,才能创造出个人的风格。风格和创新不是“谋划”出来的,是修炼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目前艺术界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像袁运生先生所批评的,很多搞艺术的人,出主意,想怪招,千方百计搞出一个风格,绘画不是绘画,变成了谋划。生命是不能谋划的,艺术是一个生命过程,它必须有种子,自然而然地生长,要经过从小到大这样一个自然的生长过程。
中国画坛的这些问题,追根究底,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不够。在中国画的教学上,目前的问题不是缺知识,不是缺技法,也不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绘画程式的研究,缺什么呢?缺的是古人的精神,缺的是境界,因为中国画讲究的就是境界。这不是多加几个课时的临摹练习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根本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树立信心,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有个宏观、准确的领悟。
《草莓》45x35cm 2006年
回到永恒的源头
说到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问题,我赞同吴冠中先生的观点:中国画必须放到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不要老觉得中国画是“土特产”,把中国画限定在一个土艺术的圈子里。有些人认为,中国画有自己的体系,不要和西洋画比较,这种看法可能不现实,这种“不同的存在”本身就是“比较”,我们只能承认这种现实,迎接这种“比较”。如果说中国画是“土特产”,那西洋画也应该是“土特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土特产”,对不对?
所以我认为,现在特别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信念,要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在关注西方艺术流变的同时,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糜间草》138x69cm 水墨纸本设色 2016年
要想创新,必须要回到源头,像大马哈鱼一样,在大海长大以后,再逆流而上,回到源头,在源头产卵以后,新的生命顺流而下,又回到大海。艺术创新也是一样必须逆流而上,回到源头的永恒,找到永恒的生命精神以后,方能产生创新。跟潮流是容易的,但要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而上,回到源头,会碰得头破血流的,所以很多人喜欢跟着潮流走。我看过一个电视片,成千上万条大马哈鱼逆流而上,回到源头的只有少数几百条,其他全牺牲了,艺术也一样,能回到永恒源头的艺术家从来是少数人,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丢掉了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才能真正产生创造性。
《家乡草》139x69cm 纸本设色 2006年
有些人把程式化看做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和精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运用在教学上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些“新古人”或“古人”的克隆,反映了我们在中国画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研究。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僻,认为中国画就是那几种皴法、几种描法,最蓎孽、币国画盃墓,学了个套子活,不去研究观察自然,师法自然,也不去深入生活。
《后草地》43x69cm 墨纸本设色 2010年
目前,高等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对传统精神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上存在的最大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文化、经济都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对艺术的判断标准、审美标准比较混乱。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已历史性地落在中国画领域的教学研究上。
作品欣赏
《牧羊女》水墨纸本90x180cm2003年
《英雄起步的地方》68x136cm2012年
《故土乡气》水墨设色纸本69.5×50cm1998年
《百合》70.5cmx45cm2005年
《舞蹈家》62x95cm水墨纸本设色2013年
《向日葵》水墨纸本设色69.5×50cm1993年
《霜降》布面油画90x50cm2009年
《英雄起步的地方》水墨纸本设色194x503cm2014年
《玉兰》139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5年
《柴门雪》纸本水墨180x90cm2008年
《守夜草》纸本水墨90x178cm2010年
《褐石》69x139cm纸本设色2015年
《猫咪》96x43cm水墨纸本设色2014年
《小周》布面油彩80x60cm2004年
《荔枝》布面油画60x90cm1996年
《黑白玉兰》138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红荷塘》362x141cm2012年
《七弦河上一》139x69cm水墨纸本2016年
《红荷尖尖》139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追日草》141×362cm2012年
《冬日百合》139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七弦河畔》180x97cm水墨纸本2016年
《九龙山》362x141cm2012年
《秋叶鸟》179x45cm2013年
《林间小路》138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夏日向日葵》169x69cm水墨纸本2016年
《窗前玉兰开》水墨纸本169x69cm2016年
《家乡秋色》水墨设色纸本98x49cm2005年
《后草地》69x13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无题》69X139CM-2016年
《红土地》-139X69cm水墨纸本设色-2016年
《生命之歌1》局部水墨纸本245x500cm2015年
《生命之歌1》水墨纸本245x500cm2015年
出版
1994年出版专著《图形想象》,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3年出版《面对形象》,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年出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个案研究--刘巨德》湖南美术出版社
《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素描作品集》、《刘巨德线描集》,注重东西方绘画及艺术生命精神比较研究。
展览及获奖
美术片《夹子救鹿》1987年获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象奖、文化部、广电部全国美术片优秀奖;
美术片《海力布》获文化部、广电部全国优秀动画腾龙奖,中国儿童电影节铜牛奖。
《夹子救鹿》获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图书优秀绘画一等奖;《敦煌的故事》1990年获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插画二等奖;
壁毯《灵光》1999年获文化部全国美展银奖;
1985年油画《水、木、金、火、土》北京国际艺苑首届油画作品展展出。
中国画《鱼》2001年入选中国美术馆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1998年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白光落地》2005年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荷塘》2004年桂林美术馆收藏,
《向日葵》1993年被美国圣约翰大学美术馆收藏。
《英雄起步的地方》2014年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收藏
《柴门雪》2012年入选《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展出,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八月金莲川》2013年《内蒙古文化历史题材创作展》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馆2013年7月12日由内蒙古美术馆收藏
2013年应邀参加《可贵者胆--李可染画院首届山水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巨幅水墨画《英雄起步的地方》2013年中国外交部收藏,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长期陈列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